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大全 成语大全

三国成语典故大全顺序最新-三国成语典故简写

tamoadmin 2024-10-21 人已围观

简介初出茅庐 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

三国成语典故大全顺序最新-三国成语典故简写

初出茅庐 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妄自菲薄的故事智取陈仓的故事七擒七纵的故事六出祁山的故事舌战群儒的故事单刀赴会的故事得陇望蜀的故事负重致远的故事出言不逊的故事兵贵神速的故事吴下阿蒙的故事断头将军的故事车载斗量的故事势如破竹的故事老牛舐犊的故事如嚼鸡肋的故事坚壁清野的故事巢毁卵破的故事顾曲周郎的故事一身是胆的故事超群绝伦的故事七步之才的故事才占八斗的故事空城计的故事如鱼得水的故事髀肉复生的故事如饮醇醪的故事步步为营的故事偃旗息鼓的故事七步成诗的故事鞠躬尽瘁,而后已的故事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欲擒故纵的故事乐不思蜀的故事刮骨疗毒的故事计收姜维的故事计取陈仓的故事苦肉计的故事江东赴会的故事吕布戏貂禅的故事击鼓骂曹的故事蒋干盗书的故事走马荐诸葛的故事张飞赔罪的故事设连环计的故事义放曹操的故事桃园结义的故事水淹七军的故事诸葛亮吊孝的故事辕门射戢的故事黄忠请战的故事回荆州的故事横槊赋诗的故事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曹操献刀的故事单骑救主的故事马跃檀溪的故事初出茅庐的故事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捉放曹操的故事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意失荆州的故事三国归晋的故事火烧连营的故事赤壁大战的故事草船借箭的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画饼充饥的故事望梅止渴的故事假途伐虢(或称围魏救赵:周瑜屡向刘备索回荆州未果,周瑜便定计,以帮刘备攻打西川之名,实则进兵荆州为实,周瑜告知刘备届时请出城接应钱粮和劳军,实欲活捉刘备直取荆州。连环计:王允为了要除去骄横弄权的董卓,便以观貌似天仙的貂蝉许配吕布再送给董卓,制造义父义子间的敌视,促使吕布杀董卓。美人计:王允藉歌伎貂蝉之手除去董卓,周瑜也利用美人计想骗刘备换荆州,遂将孙权之妹许配刘备却中刘备的美男计,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借刀:刘备深知吕布神勇过人,若让曹操和吕布合作,将会威胁自己未来的发展,因而用此计杀了吕布。落井下石:曹丕为继承曹操霸业,不得不对其胞弟曹植展开落井下石之计,不但向曹操告密曹植缺失,且诬陷曹植酒醉使其耽误行军时间,从而达到获得嗣位的目的。金蝉脱壳:刘备曾运用此计摆脱曹操的控制,让他领兵讨伐袁术,不但摆脱曹操的控制,还增加了自己的兵力。招降纳叛:当关羽被围困下邳逼到绝处,曹操为将关羽纳为己用,格外厚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不惜成本,但是曹操仍失去关羽。上屋抽梯:汜水关守将卞喜和荥阳太守王植曾对关羽用“上屋抽梯”之计,两人都先稳住关羽,提供住宿,使关羽失去戒心再企图下手关羽,可惜两次都被人通风报信。而使关羽逃过一劫。以逸代劳:“军事以近代远,以逸代劳”。处理某些事效率愈快愈好,某些事则要沉着冷静,才不至于乱了方寸而一败涂地。孔明北伐时,司马懿自知不敌,所以就是用这一招,挂一免战牌在军营外,以期蜀军粮草一断,就自然退兵。隔岸观火:隔岸观火并非鼓励你冷眼旁观毫无人性,而是教导你如何面对强敌。偷梁换柱:凡事不可被对方迷惑,不能只看表面,要有坚定的意志,以免中了别人偷梁换柱之计。制造舆论:舆论是一种价值的判断,是社会集体意识的表现,现今民主时代,舆论的力量甚至可以影响政府施政。利用天时:“天时”指的是时代环境、历史需要、自然条件、天文气候等,利用天时之计是乘时变化,有人得志而纵横四海。三国中分别魏国得天时──一早控制好北方,吴国有地利──有长江之险,蜀国靠人和──大多百姓偏向蜀国。明知故问:“明知故问”指明知其意却装作不知,若是已看穿敌方意图技俩,亦可用明知故问之计,故意装作不知,将计就计博取信任让敌方产生错觉,我方在从中取利。在曹操煮酒论英雄一事中,曹操原想用计──指刘备是当时能与他并称英雄的人,试探刘备有没有称霸之心,幸得刘备机警用此计逢凶化吉。混水摸鱼:在兵法中混水摸鱼是指人为的制造一种混乱迷离的环境,使对手在混乱中迷失或失去理性,以利我方从中达成目的。苦肉计:苦肉计是先把自己折磨一番,利用血泪去争取接近敌人的机会,取得敌人信任暗地里阴谋颠覆,达到预期目的。赤壁之战时,吴将黄盖就用此计。趁火打劫:趁火打劫有两种方法,一是乘人之危混水摸鱼;二是自己放火喊捉贼,达到劫夺别人充实自己的企图。过河拆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兵法上为何要过河拆桥?因为不拆掉这座桥,将来可能对己不利,一旦危及到自身生命安全或造成利益冲突,英雄们也不得不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留意,长板坡大撤退,张飞拆桥,并不算此计。笑里藏刀:兵法上笑里藏刀是指运用计谋使敌人相信我方而疏于防备,我方便可暗中设计做好万全准备在敌人无防备时,一举攻下,是一种外柔内刚的取胜之计。曹操不但对敌人用此计,就连对己方人也用此计,杨修聪明过人,只要曹操,给点暗示,杨修又怎会不知自己将有杀生之祸呢?反间计:利用敌方心理弱点加以离间,定能收反间效果,诚然团结是胜利的基础智谋尤胜武人。周瑜就是利用曹操的疑心,利用蒋干,引曹操杀蔡瑁、张允二人。擒贼擒王:在战术应用上,攻击重心应对准敌方首领或其指挥部,只要击倒主将掌控全局,必定胜券在握。反客为主:反客为主之计就是在斗争中,当处于被动地位的时候,设计争取到主动控制权,在对决场合中主与客没有明显得界限,支配者是主被支配者是客,能从被动中争取到主动的就是“反客为主”。激将计:世事以成败论英雄,权术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您若能使属下或家人受刺激而激发潜能达到目的,您便成功的运用激将计了。虚张声势:虚张声势也是打肿脸充胖子、狐假虎威逞英雄,一旦西洋镜被拆穿,戏便无法唱下去,除非有孔明之才,劝你凡事以实力为重。暗渡陈仓:暗渡陈仓是一种障眼法,现代人用来比喻男女偷情,商场上则抬面上掩饰抬面下。欲擒故纵:如果逼敌人太紧而使敌人无路可走,往往会遭到顽强的反扑,如果让他逃走,不逼迫他,慢慢地削弱其气势、瓦解其士气,再加以捕捉,这就是“欲擒故纵”的策略。调虎离山:调虎离山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引老虎离开深山,虎落平阳后射杀此虎;另一种是骗虎离开后再行收拾平日恃虎横行的小杂碎。先发制人:兵法云“兵贵神速”作战时谁的军队速度快,抢得先发制人的有利的地位,谁就占上风,就会赢得胜利。空城计:空城计有两种情况,一是故布疑阵困惑对方,使己方渡过危机;另一种是有计划布局,诱敌深入后与予包围歼灭。老年的赵云,用此计吓跑曹军;孔明亦用此计吓跑司马懿。瞒天过海:诸葛亮五出祁山时,因军中缺粮,只得以瞒天过海之计装神退敌,使魏兵误以为真有鬼神而不顾防守麦田,瞒天过海是兵法中以假示真策略,制造令人坚信不疑的假象隐瞒自己真正意图。围魏救赵:诸葛亮三出祁山,以王平、张翼引魏兵决战,当王、张两将危急时并不救援反而另派姜维、廖化直接攻击司马懿大本营,如此不但解决危机还大获全胜。抛砖引玉:蜀军六出祁山,蜀魏对垒司马懿固守不战,诸葛亮以木牛流马骗得魏军粮食万石,分散营寨让军队屯兵种田示弱,再虚搭窝棚诱敌,险烧司马父子三人于上方谷。借尸还魂:诸葛亮病五丈原,为使部队安全撤回蜀汉,不得不制造木雕像吓走多疑的司马懿,发挥了借尸还魂的效果。扮猪吃虎:司马懿与曹爽同时争权辅政,司马懿为夺政权,以十年光阴等待曹爽自以为大权在握高枕无忧时,夺回兵权。声东击西:司马昭以此计大败蜀军,司马昭命各州积极制造战船,表面上看似进攻东吴暗地里却派钟会、邓艾集结大军秘密做进攻西蜀的准备,不久果然直捣蜀汉大败蜀军。走为上策:诸葛亮初任刘备军师,曹操趁其羽翼未丰先行戮灭,刘备兵力薄弱,硬碰必定自取灭亡,只能走为上策。黄巾起义故事背景是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东汉皇朝最后几个皇帝都是昏庸无能,亲信宦官,疏远忠臣,导致朝廷腐败,百姓生活痛苦不堪。据说汉灵帝在位时,张角曾遇见仙人,幸得天书,学得有效的治病方法,后云游四方收徒,聚众起义推翻腐败的东汉王朝,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黄巾之乱。所谓乱世出英雄,于是就出现了像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英雄人物。全国在大将军何进的带领下起兵剿灭黄巾贼,后又发生十常侍之乱。汉灵帝已故,汉少帝刘辩即位。何进欲杀皇宫里所有祸害皇帝的宦官,不料反被宦官诱杀。众诸侯在袁绍和曹操的带领下,冲入皇宫,将宦官赶尽杀绝,还误杀了不少不留胡须的男人。少帝与陈留王刘协于慌乱中逃出皇宫。董卓乱政各路诸侯分头寻找少帝与陈留王,最终由来自西凉的董卓找到。董卓护驾有功,趁机专权,掌握朝政。董卓后来废了汉少帝,拥护陈留王即位为汉献帝。董卓横行霸道,残害忠良,引起百姓和朝中大臣的愤怒。曹操欲行刺董卓,不料失败而逃亡。曹操假传圣旨,召集各路诸侯结盟反董卓。十八路诸侯在袁绍的率领下杀向首都洛阳,迫使董卓劫持皇帝迁都到长安。董卓后来与其义子,人称武艺最高强的人吕布相争美女貂蝉。吕布在王允的劝说下,杀了危害国家百姓的董卓 。逐鹿中原长沙太守孙坚于洛阳一口井底中发现了传国玉玺,欲私藏起来。袁绍闻此事,大怒,欲逼孙坚交出玉玺。孙坚不肯,逃回长沙,路途中遭荆州刘表袭击。孙坚为此事与刘表结怨,后发兵进攻荆州,不料于战中。在河北,袁绍与公孙瓒正在互相争夺土地,爆发了界桥之战。同时,许多官位低下的诸侯如刘备等正在建立起自己的实力。曹操广招贤才,建立起了一支强悍的军队,准备霸占中原。曹操崛起曹操奉迎流浪的汉献帝,拥护献帝,于许昌建新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剿灭他的对手如吕布、张绣、袁术等,日渐强大,称霸中原。后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一决雌雄,以寡敌众大败袁绍。曹操继续挥军北上,消灭袁氏势力、大败乌桓、平定辽东,统一了北方。曹操所称霸的广阔土地后成为建立魏国的基础。孙策立业孙策自父亲孙坚战后,常怀意志重振家业,称霸江东。他拿父亲所留下的遗物传国玉玺与淮南袁术交换兵马。孙策一旦掌握兵马,同时又有追随先父的老将、结拜兄弟周瑜、足智多谋的谋士等扶持,发兵进攻江东,经过多年苦战,终于称霸江东,坐镇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为后来建立吴国打好了根深蒂固的基础。不料,孙策遇刺受重伤身亡,由弟弟孙权继承基业。孙权有周瑜、张昭等能臣勇将扶持,稳坐江东,建立起一股强大的实力。刘备兴起刘备与关羽、张飞曾在桃园结义时立下承诺忠心辅佐汉室,拯救天下苍生,不料只能空怀大志。刘备讨伐黄巾虽有功,却只得到县令这个小官职。后来刘备投奔公孙瓒,就任平原太守,曾相约讨伐董卓,于虎牢关前大战吕布。曹操的父亲曹嵩被徐州陶谦的部下张闿所杀,起兵攻打徐州雪耻。陶谦求助,刘备来到徐州协助陶谦抵挡曹操大军。曹操退兵后,陶谦去世前将徐州交于刘备,刘备就任徐州牧。吕布被曹操打败后,逃到徐州投奔刘备。刘备慷慨收留吕布,后来张飞惹怒吕布,不料吕布恩将仇报,反夺徐州。 后来袁术率兵打刘备,吕布便辕门射戟救了刘备,刘备却恩将仇报,与曹操联手消灭吕布。刘备同朝廷大臣密谋除掉专权欲篡位的曹操,不料事情暴露,刘备又叛曹操,斩杀曹将车胄夺徐州。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逃去投奔袁绍,又叛袁绍,后在汝南建立实力。曹操再次于汝南大败刘备,迫使刘备逃往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让刘备镇守新野,以抵抗将要南征的曹操。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辅佐,如鱼得水。曹操南征与赤壁之战曹操自封丞相,统一北方后,举兵南征荆州与江东。刘备于新野两度杀退曹军,不过失去城池,被迫南往荆州。刘表已故,荆州由幼子刘琮接管,长子刘琦留守江夏。刘备携民渡江,来到襄阳城外,求刘琮让他进城,被刘琮拒绝。刘琮后来投降曹操,荆州落入曹操手中。刘备不得已南下到江夏投靠刘琦,途中遭曹军追杀,百姓伤无数。为抵挡曹操凶猛的来势,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江东说服孙权结盟抗曹。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战。周瑜不容诸葛亮,多次想加害诸葛亮,但都没成功。周瑜暂时放下杀诸葛亮的念头,专心策划对付曹操。最终,刘备与孙权的联军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大获全胜,曹操往北逃亡 。刘备与孙权相争荆州赤壁大战后,孙权、刘备相争荆州。周瑜领兵与曹家军展开大战,取胜后以为自己已经攻下荆州,不料曹家军中诸葛亮调虎离山之计,荆州落入刘备手中,吴军苦战一无所获。孙权不满,派遣鲁肃前往荆州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多次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推辞交出荆州,说等刘琦后交出荆州。刘琦病逝后,刘备又说取得容身之地后再交出荆州。孙权、周瑜无奈,多次想办法夺取荆州。周瑜使美人计,欲骗刘备到东吴娶孙权之妹为妻,实为扣留刘备在东吴,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以交换主公。东吴招亲,弄假成真,刘备不但取得孙权之妹为妻,还安全地返回荆州。周瑜所使出的计谋屡屡被诸葛亮识破,未得成功。最终,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呕血而。马超兴兵复仇在西北方,猛将马超为被曹操的父亲马腾报仇,联合韩遂、羌族兴兵讨伐曹操。马超于潼关、渭水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割须弃袍、仓惶逃脱。曹操采纳谋士贾诩离间之计,成功地使马超、韩遂二人互相猜疑,最后大动干戈。马超被曹操打败,逃去投奔汉中张鲁,韩遂归降曹操。马超最终投降刘备,成为五虎上将之一。刘备终成帝业周瑜后,东吴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恶劣,但未曾大动干戈。吴军正与曹军开战,在濡须、合淝之战中有胜也有败。在荆州,诸葛亮劝说刘备发兵进攻西川,夺取巴蜀之地。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后又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刘备自封汉中王,拥有巴蜀、荆州,为后来建立蜀汉打好了基础。如今,天下大势已定,已有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拥有巴蜀、荆州,曹操称霸中原、北方,孙权坐镇江东。曹操病故,其子曹丕篡汉,结束了逾二百年的东汉王朝。曹丕改国号为魏,刘备闻曹丕篡汉,为保留汉室香火,在巴蜀称帝,国号仍为汉。关、张之孙权仍然一心要荆州,决定发兵拿荆州。东吴与曹魏和好,孙权受封南昌。孙权派遣大将吕蒙攻打荆州,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混入荆州,轻易夺取荆州。当时正于樊城攻打曹仁的关羽,得知自己中了调虎离山之计,不得已退守麦城,并派人前往成都求刘备派援兵。吴军包围麦城,将关羽困在城中。关羽欲突围,不料中埋伏被擒。关羽被押往东吴,宁不愿投降孙权,被孙权斩首。刘备痛失荆州、义弟关羽,不禁深感悲愤,欲起兵攻打东吴为关羽复仇。不料,张飞在睡梦中被部下范疆、张达暗杀,两人逃往东吴。刘备因过度悲伤而昏迷过去,醒后不听诸葛亮劝阻,一意孤行要为关羽复仇。夷陵之战刘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败吴军。孙权拜书生陆逊为大都督,号令东吴三军。刘备因连胜而大意,把大军布阵于树林中,犯下兵家大忌。陆逊以火攻,火烧连营,大败蜀军。陆逊因深怕曹丕会趁吴军追杀惨败的蜀军时,发兵攻打东吴,因此放弃追击蜀军。果不出陆逊所料,魏军果然进攻东吴,被吴军大败。 刘备败军抵达白帝城,刘备因过度悲伤而病倒,命垂旦夕。刘备于白帝城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说如若儿子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可废掉刘禅,自立皇帝。诸葛亮誓言要忠心报答刘备待他的恩情,尽心协力辅佐刘禅匡复汉室。诸葛亮退五路兵马,平定南蛮曹丕趁机联合四路兵马,一同杀向蜀汉,当中包括东吴、南蛮、羌族与蜀汉降将孟达。诸葛亮派马超把守关口,使羌兵不敢进攻,再派魏延制造疑兵,使南蛮多疑不敢进攻,再派孟达生之交李严写信劝孟达退兵,再派赵云把守关口,抵御魏军。此四路兵马不敢轻举妄动,不约而同地退了,只剩下东吴那一路兵马,孤掌难鸣,只得退兵。最后,诸葛亮派能言善辩的邓芝前往东吴,成功地说服孙权与蜀汉和好、再度结盟,一同抵抗曹魏。 南蛮王孟获反叛,诸葛亮亲领大军前往不毛之地平定南蛮之乱。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以仁慈之心打动孟获,使孟获深感懊悔,并决心永远归降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曹丕病逝,由其子曹睿继位。孙权于东吴称帝,国号吴。在蜀汉,诸葛亮上奏刘禅出师讨伐魏国,决心完成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可惜,诸葛亮年数将尽,而且蜀汉之实力不足以讨伐魏国。诸葛亮六出祁山,成功地收降将才姜维,决定将平生所学授予姜维。诸葛亮与魏司马懿斗智,双方僵持已久。最终,诸葛亮因过于操劳,病倒,在五丈原病逝。临终前,诸葛亮准备一樽木雕像吓跑以为诸葛亮未的司马懿,争取时间让蜀军撤退。司马氏篡魏在魏国,曹睿后曹芳继位。司马懿用计夺走掌握大权的曹爽的兵权,再将曹爽杀了。司马懿病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掌握魏国大权,常有篡位的野心。司马兄弟废了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师因患眼疾病故,司马昭独揽大权。曹髦欲除国贼司马昭,不料司马昭命部下成济将曹髦杀了,后又伪装悲伤,将弑君的罪名推到成济身上,将成济斩首。司马昭后立曹奂为帝。三国归晋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愿,继续兴兵与魏国作战。后主刘禅昏庸,听信谗言,导致姜维失败,后又废了姜维的兵权。姜维为逃避奸臣的加害,屯田沓中。魏将邓艾乘蜀汉大乱之际,发兵进攻。邓艾大军翻山越岭,终于抵达成都城前。刘禅不战而降,蜀汉灭亡。姜维为复兴蜀汉,联合与邓艾不合的魏将钟会除掉邓艾,谋划重建蜀汉。钟会欲除掉司马昭,不料事情被揭发,司马昭派兵围攻钟会、姜维。钟会于乱箭之下、姜维身负重伤,感叹无法完成刘备、诸葛亮的遗愿,便拔剑自刎。在东吴,孙权后,吴宫内乱。吴将诸葛恪欲专权,被孙綝所杀。孙綝后来独揽大权,也存有篡位之心。他废了吴主孙亮,立孙休为帝。孙休常怀有攘除国贼孙綝之心,联合东吴老将丁奉除掉孙綝,夺回大权。不过,东吴的安宁并不长久。在魏国,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自立皇帝,魏国灭亡。西晋起用老将杜预发兵进攻东吴,经一场恶战后打败吴军。吴主孙皓投降,吴国灭亡。经过近百年的战乱,三国时代终于落幕,由西晋统一了全中国,成就了又一个大一统王朝

三国演义都有哪些著名的典故

〖懊悔无及〗 成语典故: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于是即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傲睨得志〗 成语典故: 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昂然而入〗 成语典故: 须臾,李恢昂然而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

〖昂然直入〗 成语典故: 何进昂然直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安身之处〗 成语典故: 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得荆州为安身之地。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安身之地〗 成语典故: 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

〖傲贤慢士〗 成语典故: 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步步为营〗 成语典故: 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 明·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71回

〖败兵折将〗 成语典故: 袁本初败兵折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6回

〖不测风云〗 成语典故: 孔明笑曰:‘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李定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你怎么就保得无事?’”

〖半筹莫展〗 成语典故: 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

〖不成体统〗 成语典故: 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不此之图〗 成语典故: 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动摇。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

〖不次之图〗 成语典故: 以明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动摇。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

〖宝刀不老〗 成语典故: 张郃出马,见了黄忠,笑曰:‘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阵耶?’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0回

〖步罡踏斗〗 成语典故: [孔明]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三国演义》第一○三回

〖兵精粮足〗 成语典故: 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不可造次〗 成语典故: 此事当深虑远议,不可造次。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

〖兵疲意阻〗 成语典故: 诸公不知兵法,备乃世之枭雄,更多智谋,其兵始集,法度精专,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背若芒刺〗 成语典故: 不意〔曹操〕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病势尪羸〗 成语典故: 此正如病势尪羸已极之时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

〖不世之略〗 成语典故: 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避凶就吉〗 成语典故: 主公宜避凶就吉,不可轻举妄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6回

〖避嫌守义〗 成语典故: 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3回

〖把薪助火〗 成语典故: 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

〖饱学之士〗 成语典故: 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胜事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拨云雾见青天〗 成语典故: 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不置褒贬〗 成语典故: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别作良图〗 成语典故: 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

〖出榜安民〗 成语典故: 请后主还宫,出榜安民,交割仓库。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

〖赤膊上阵〗 成语典故: 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

〖才薄智浅〗 成语典故: 某才薄智浅,不称其职。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

〖踌躇不定〗 成语典故: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踌躇不决〗 成语典故: 四人争论未定,绍踌躇不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草船借箭〗 成语典故: 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

〖尺寸可取〗 成语典故: 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3回

〖初出茅庐〗 成语典故: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

〖唇齿之戏〗 成语典故: 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

〖乘其不备〗 成语典故: 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赤身〗 成语典故: 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或谁或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

〖赤身露体〗 成语典故: 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或睡或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初生之犊不惧虎〗 成语典故: 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 《三国演义》第七四回

〖才疏智浅〗 成语典故: 愚才疏智浅,恐不堪当此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尘头大起〗 成语典故: 山后尘头大起,必有伏兵。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

〖赤体上阵〗 成语典故: 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9回

〖才望兼隆〗 成语典故: 今卿亦须荐一才望高隆者,代卿为妙。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

〖残贤害善〗 成语典故: 而操遂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

〖村野匹夫〗 成语典故: 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

〖东冲西突〗 成语典故: 曹操见云东冲西突,所向无前……奋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来赶赵云。 《三国演义》第七一回

〖得而复失〗 成语典故: 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

〖大获全胜〗 成语典故: 玄德大获全胜,引军入樊城,县令刘泌出现。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大吉大利〗 成语典故: 孔明曰:‘来意亮已知道了。适间卜《易》,得一大吉大利之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

〖大计小用〗 成语典故: 孔明连夜驱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军兵,重赏姜维。维曰:‘某恨不得杀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计小用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

〖丁宁告戒〗 成语典故: 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6回

〖刀枪剑戟〗 成语典故: 却教帐中排开七重刽子手,刀枪剑戟,灿若霜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大仁大义〗 成语典故: 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也大仁大义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4回

〖胆丧心惊〗 成语典故: 袁绍父子胆丧心惊,奔入旧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低头丧气〗 成语典故: 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三国演义》第四三回

〖答问如流〗 成语典故: 此时秦宓语言清朗,答问如流,满座皆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6回

〖等闲人物〗 成语典故: 操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于是有退兵之意。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1回

〖等闲视之〗 成语典故: 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等闲之辈〗 成语典故: 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等闲之人〗 成语典故: 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

〖大雨滂沱〗 成语典故: 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行装尽湿。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8回

〖大言欺人〗 成语典故: 军败于当阳,詈穷于夏口,亘亘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地远山险〗 成语典故: 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明日复叛。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蠹政病民〗 成语典故: 时皓〔孙皓〕居武昌,扬州百姓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匮乏。陆凯上疏谏曰:‘……又左右皆非其人,群党相挟,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

〖抵足而眠〗 成语典故: 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

〖抵足而卧〗 成语典故: 一日,众官皆散,权(孙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

〖灯烛辉煌〗 成语典故: 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

〖大展经纶〗 成语典故: 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成语典故: 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3回

〖恩荣并济〗 成语典故: 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恩怨分明〗 成语典故: 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反败为胜〗 成语典故: 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6回

〖法不徇情〗 成语典故: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直深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纷纷穰穰〗 成语典故: 孔明端坐于帐上,只见蛮兵纷纷穰穰,解到无数。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

〖反覆无常〗 成语典故: 操曰:‘袁谭小子,反覆无常,吾难准信。’ 《三国演义》第三三回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成语典故: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第一回

〖封金挂印〗 成语典故: [曹操]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三国演义》第二七回

〖反客为主〗 成语典故: 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凤毛鸡胆〗 成语典故: 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

〖繁礼多仪〗 成语典故: 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费力劳心〗 成语典故: 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卒效命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2回

〖放龙入海〗 成语典故: 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

〖逢山开路,遇水叠桥〗 成语典故: 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0回

〖奋武扬威〗 成语典故: [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魏兵大乱。 《三国演义》第一一○回

〖拂袖而起〗 成语典故: 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

〖放鱼入海〗 成语典故: 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 《三国演义》第四二回

〖滚鞍下马〗 成语典故: 良久,见一员小将,白袍银铠,滚鞍下马。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

〖各霸一方〗 成语典故: 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3回

〖骨颤肉惊〗 成语典故: 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乃问周仓曰:‘昨夜梦见主公深奥血污……不知主何吉凶?’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

〖盖地而来〗 成语典故: 汉军大败,后面漫山塞野,黄巾盖地而来,旗上大写‘天公将军’。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

〖割恩断义〗 成语典故: 自桃园缔盟,誓以同;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

〖股肱心腹〗 成语典故: 先生乃吾之股肱心腹,倘有疏虞,如之奈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

〖葛巾布袍〗 成语典故: 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

〖国家大计〗 成语典故: 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家大计,本无所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

〖鼓角齐鸣〗 成语典故: 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

〖官轻势微〗 成语典故: 孙权虽有雄才,乃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之职,官轻则势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正位,则陛下一阶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

〖骨肉之恩〗 成语典故: 孤亦何不待卿以骨肉之情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

〖骨肉之情〗 成语典故: 孤亦何不待卿以骨肉之情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

〖归师勿掩,穷寇莫追〗 成语典故: ‘归师勿掩,穷寇莫追。’汝可从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当斜谷之兵。 清·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

〖过五关,斩六将〗 成语典故: 关云长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

〖割须换袍〗 成语典故: 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

〖割须弃袍〗 成语典故: 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

〖光阴荏苒〗 成语典故: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双是新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鼓噪四起〗 成语典故: 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缓兵之计〗 成语典故: 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

〖虎荡羊群〗 成语典故: 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虎踞鲸吞〗 成语典故: 诸将皆来动问,尽皆愕然相顾曰:‘江北百万之众,虎踞鲸吞。不争都督如此,倘曹兵一至,如之奈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好谋无断〗 成语典故: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

〖好乱乐祸〗 成语典故: 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漂狡锋协,好乱乐祸。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虎狼之穴〗 成语典故: 父亲奈何以万金之躯,亲蹈虎狼之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

〖红旗招展〗 成语典故: 法正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虎入羊群〗 成语典故: 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

〖虎体熊腰〗 成语典故: 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

〖何往不利〗 成语典故: 公抱匡济之才,何往不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初出茅庐 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

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国演义》里,还有“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等成语,就不多说了~~~~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时期有哪些成语故事?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刮骨疗伤、舌战群儒、三气周瑜木牛流马、吴下阿蒙、大意失荆州、草船借箭、空城计等。

一、六出祁山

诸葛亮声东击西,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陇右,是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曹魏赤壁战败后,将主力防线布于长江、秦岭,尤其刘备占据荆襄,外接好孙权,故曹操更加紧长江防线。关羽荆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败,曹魏以为“备已,数多寂然无声”,故“略无备豫”。诸葛亮“六出祁山”,利用陇右诸多有利因素,对尽快形成抗魏统一战线和抗魏统一战线和抗魏联军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七擒孟获

黄承宗认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怪诞不稽。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使他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三、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叙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猛将吕布大战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但不是史实,因为据史书记载,参与讨伐董卓的没有公孙瓒,也没有“三英”,因此小说中“温酒斩华雄”以及“三英战吕布”都是杜撰的。“三英”指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

四、煮酒论英雄

《三国演义》里有两个英雄人物,一个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群雄;一个寄人篱下,一味谦恭,装孬不折本,他们就是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篇绝世妙文把他们两人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有一个细节是: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五、过五关斩六将

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军包围。曹操希望招降关羽,就当事情这样顺理成章的进行时,突然,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有关三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1.草船借箭: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鲁肃信以为真,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2.笑容可掬:三国时期,司马懿率军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笑容可掬地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急忙赶回解围。

3.而后已: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而后已

4.博闻强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自幼天资聪颖,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备。8岁时就能写文章,他的诗词歌赋文笔清新流畅。《典论》中的《论文》一篇是我国文学批判史上杰出作品。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公元220年他废汉自立为皇帝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大全

舌战群儒、万不辞、海枯石烂、强词夺理、泪流满面

一、舌战群儒 [ shé zhàn qún rú ]

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翻译:“诸葛亮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二、万不辞 [ wàn sǐ bù cí ]

解释:万: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效劳。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不辞。’”

翻译:貂蝉说:“刚才我说过,只要有使令,一万次也不推辞。

三、海枯石烂 [ hǎi kū shí làn ]

解释: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汝要说我降,除非海枯石烂 。

翻译:你想让我投降,除非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四、强词夺理 [ qiǎng cí duó lǐ ]

解释: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翻译:上一人忽然说:‘诸葛亮所说,都无理强辩,都不是正经的讨论,不必再说。’

五、泪流满面 [ lèi liú mǎn miàn ]

解释: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翻译:说完,把印交给他,眼泪流了一脸。

三国中的成语典故

 成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事物认识的结晶,每个成语都是古人智慧的浓缩而如今我们现代日常生活又经常用得到。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三国演义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篇一: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篇二:老牛舐犊

 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

 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

 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私传军令。

 由于杨修平时屡次卖弄小聪明令曹操不满,今次又在自己尚未下令撤退之时私传军令,于是,便以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

 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

 杨彪叹气说:?我惭愧啊,没有能够像金日磾[dī]一样具有先见之明,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

 曹操听后。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篇三:运筹帷幄

 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设酒宴,招待文武官员。

 刘邦说:?诸位不要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又是为什么会失去天下的呢?

 有两位头领马上回答说:?项羽待人轻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厚而且爱护别人。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征服的地方就分封给大家,跟天下人同事利益。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怀疑,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摇摇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在军帐中出谋划策,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态,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才下的原因,项羽虽然有一位重要的谋士范增,但他却不信任。这就了被我攻灭的原因。?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篇四: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篇五:草船借箭

 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东吴大都督周瑜命诸葛亮十日内制作十万支箭。

 诸葛亮说:? 只击需三日。?并立下军令状。周瑜笑诸葛亮是自取灭亡。

 周瑜一边吩咐士兵不给诸葛亮准备制作箭的材料,一面让谋士鲁肃偷偷借给他二十条船,每船三十个军士,两边扎上稻草人,听候调用。又叮嘱鲁肃千万别告诉周瑜。

 鲁肃又来见诸葛亮,第一天不见动静,第二天也不动。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上。同时,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好,向曹营进发。

 此时,江上大雾迷漫,对面看不见人。五更时分,船只接近曹营。诸

 葛亮让军士们在船上擂鼓呐喊,装作周瑜来偷袭。无奈江上雾大看不清楚,曹操只好调三千弓箭手向船上射箭。

 待草人身上密密地插满了箭,天已放亮,诸葛亮下令收船。

 军士们高喊着:?谢谢曹丞相的箭。?高高兴兴地往回走了。

 回营后,把箭取下,十万有余。

三国里都有什么成语典故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下面是我整理的三国中的成语典故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鞠躬尽瘁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桃园结义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出处三国志魏志臧:「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鱼得水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