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分类 成语分类

层出不穷的意思邓稼先的意思-层出不穷的拼音是什么

tamoadmin 2024-10-19 人已围观

简介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

层出不穷的意思邓稼先的意思-层出不穷的拼音是什么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再读《邓稼先》,读到这一部分,不自觉地读出声音,他们背诵《吊古战场文》时,或可在西南联大躲空难的防空洞里,或许就是闻一多和他们在一起背诵,这些学霸在一起,几十年后,杨振宁依然清晰地记得,记得那段西南联大珍贵的同窗友情。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的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读到此处,情不能已。泪糊双眼,眼前有团蘑菇云,一直在升腾,淹没了浩浩乎的古战场,远去了烽火硝烟。无垠平沙中一块“爆心”碑,稼先被喜悦、激动、自豪击中,仰躺在沙子上。

这一切,来之不易!我懂得杨振宁这样的想象。签字的手有没有“颤抖”,在这样的动作背后,有多么深沉的情感。唯有同道之人,才懂得其中滋味。那些当年神气活现的军宣队工宣队干部,又凭什么指手画脚。

此段篇末杨振宁笔锋一转,提出有一首歌可以作为摄制影片的背景音乐。这是一首古老的歌,五四时代的歌,为什么是五四时代的歌?

的成功是一个历史的转折,这个转折就是这些中国男儿只手撑起的天空,《无问西东》中如沈光耀他们的中国男儿,具有一种五四时代的贵族气质,为民族为民众为信仰,可以抛弃一切的贵族精神。

稼先无疑就是这样的中国男儿,是古今多少奇丈夫中一个。这首歌后来被作为“两弹一星”纪录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片尾曲,或许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

杨振宁和邓稼先,中学同学一年,西南联大又是同学,在美国留学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但是又海岸相隔几十年,因为政治原因音信不通。加上邓稼先从事的核事业属于国家机密,他不能多说一个字。

杨振宁写邓稼先,本身就是一种真情流露,但同时具有一种时代的宏大气魄。

开头铺开了一幅祖国百年的历史年表。前面是列强侵略,中国丧权辱国的系列时间,后面是中国成功制造、氢弹,达到国防自卫武器世界先进水平的记录。二者的对比如此强烈,构成一种震撼力,撼动读者的心灵。而在两者的转变中,推出主人公——邓稼先。

如此铺垫,把人物放在祖国百年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就把人物提高到了历史的高度,这使文章有了一种宏大的气魄。

铺垫手法不仅止于此,还在写邓稼先的性格、气质这部分。他用相当精炼的笔墨先写物理学大师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的个性。提炼了一个具体的、可感的细节: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奥本海默打断人家的发言,拿着粉笔上台,讲述自己的观点。从社交礼仪角度来说,这是很无礼的,但正是在这种“无礼”中,世界级大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和个性化的凌厉锋芒跃然纸上。所有这一切是为了衬托邓稼先“忠厚平实"、“诚真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最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用心良苦。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工程。”既没有为了强调邓稼先的优秀品质,而简单地贬低奥本海默,又恰如其分地突出了邓稼先的品格。在国际学术界,奥本海默的地位高于邓稼先,只要把邓稼先放在和奥本海默同等的地位上,就是对邓稼先的推崇了。?

 同样是科学家,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和邓稼先的不同,他是个情感比较丰富的人,而且还比较喜欢抒情: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作者在邓稼先逝世以后给邓夫人的唁电中直接提出了:

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的永恒才是有价值的。

这一段文字很有作者的特点:一方面,历史的评价无疑是理性的,另一方面,在把邓放在民族历史的背景上加以表现的时候,却又不由自主地以一种抒情的语言来表现

邓稼先 第四部分详解

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介绍邓稼先这位历史性的人物对祖国、民族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2、两弹元勋: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3、邓稼先和奥本海默: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的品格和奉献的精神。

4、民族感情?友情?:侧面烘托出邓稼先严谨,做出的巨大贡献。

5、“我不能走”:用恶劣的工作环境衬托出邓稼先坚强,奉献的意志,坚定的信念。

6、永恒的骄傲:借用电报、书信赞扬邓稼先高尚的人品,无私的精神,巨大的贡献。

扩展资料:

1、在、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2、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3、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邓稼先

课文邓稼先划分

1. 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是简介,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转换角度再次扩展,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 理清文章情感脉络作者的情感贯穿于全文的各个板块之中,波澜起伏,动人心弦。赞颂、怀念、自豪、骄傲、崇敬、珍惜、庆幸..作者对老朋友的至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无不令人为之感怀。

三、点式阅读。

1. 妙点品味高度凝练而富表现力的词语:文章有一批高度凝练而富表现力的词语,例如:鲜为人知任人宰割至不懈鞠躬尽瘁,而后已当之无愧亲如兄弟家喻户晓截然不同锋芒毕露妇孺皆知引人注目知人之明热泪满眶蓬断草枯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的句式:文章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 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排比句式排列整齐,能够造成一股气势, 感情充沛, 朗读起来铿锵有力,使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灵活多样的表达: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又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在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中,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所代表的中国人的气质品格;作者还运用生动的描写,再现了自己自豪的心情和邓稼先在沙漠中艰苦工作的情景;作者又通过引用诗文来展现养育了邓稼先的广阔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作者甚至用灵活多样的标点符号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和邓稼先丰富的精神世界。

饱含深情的笔触: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详略的安排和内容的取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 年的友谊,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 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传统的眼光、历史的视野、全球的胸襟: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 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在以上基础上,进行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积累。

七年级下学期课文《邓稼先》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然后转入对中国所发生的巨大转变的描述,引出本文主人公——邓稼先。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在同美国“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写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而激动、自豪、骄傲,证实了美国人说的话是谣言。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着重写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

荐书员|《邓稼先传》:“两弹元勋”鞠躬尽瘁的一生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设计的***,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民族感情?友情

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国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这项事业的重要***。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工程。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中国的科学英雄,永远值得怀念。

“我学成一定回来。”-邓稼先

他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在了一起。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与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他叫邓稼先。

这本小册子出自邓稼先的妻子与孩子们之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怀念与追忆。在家人的眼里,他,一个忠厚朴实却又聪明绝顶之人,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却又是绝佳的科研领军之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是党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用他的话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了也值得。”

今年7月29日,是邓稼先同志逝世7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的这篇文章,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杨先生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这方面的情节,其他报刊介绍过。此文珍贵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设计的***做了对比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从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邓稼先代序,杨振宁著。原载:《二十一世纪》双月刊1993年六月号,总第十七期,56-62页,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并加了编者按。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100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对这巨大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1924-1986)。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读理论物理,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被任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制造的理论。这以后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再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鞠躬尽瘁,而后已。”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我不能走”-邓稼先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xiòng)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不知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30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的临时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书籍品种浩繁,人们在拥有更多选择权的同时,也面临着不知如何选书阅读。为此,李廿廿以“荐书员”的形式每日荐书,帮助缓解书友的“书籍选择困难症”。